翻譯項目分類 |
|
|
|
|
|
翻譯項目分類 |
|
|
|
|
|
|
|
|
|
|
 |
翻譯項目名稱:
民族學論文翻譯
|
翻譯項目品牌:
博雅論文翻譯
|
翻譯項目編號:
FXLW007
|
現實交易價格:
¥180.00
|
網上交易價格:
¥150.00
|
計價單位:
人民幣:元/千字
|
翻譯項目人氣:瀏覽
2254
次 訂購
0
次 |
 |
|
|
翻譯項目簡介 |
 |
|
|
以民族為研究對象的學科。它把民族這一族體作為整體進行全面的考察,研究民族的起源、發(fā)展以及消亡的過程,研究各族體的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它是社會科學中一門獨立學科。
|
|
|
詳細說明 |
 |
|
|
民族學的產生和馬克思主義的民族學的建立 19世紀中葉是西方資本主義發(fā)展的“黃金時代”。一些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向世界各地區(qū)尋找原料和市場。為了擴大殖民地,統(tǒng)治當地的國家和民族,必須研究殖民地各民族的社會情況。在長期積累資料的基礎上,為適應當時的需要,民族學作為一門獨立的學科正式產生,并得到迅速發(fā)展的機會。西方主要國家紛紛建立了專門從事民族學研究的組織,如1839年法國的“巴黎民族學學會”,1842年美國的“美國民族學學會”,1843年英國的“民族學學會”,1869年德國的“人類學、民族學和原始社會協(xié)會”等。這些機構陸續(xù)組織了一些考察隊或探險隊,到殖民地和邊遠地區(qū)的落后民族中進行調查研究,除了詳細記錄各族人民的現實社會現象、生活方式和文化習俗等之外,還搜集了各種文物作為研究資料。此后,實地調查或田野工作逐漸成為民族學的主要研究方法,從搜集和展出民族文物發(fā)展到建立民族學博物館,也成為民族學研究的一個組成部分。  民族學的產生 就在19世紀中葉,先后出現了一批專業(yè)民族學家,他們在以C.R.達爾文為代表的生物進化論的影響下,提出人類社會與文化的進化思想,從而被稱為進化學派。 主要代表人物有: 美國的L.H.摩爾根、英國的E.B.泰勒、J.F.麥克倫南和瑞士的J.J.巴霍芬等。他們認為各民族社會和文化發(fā)展的程度盡管不同,但都遵循著相同的途徑前進,都經歷過或將經歷大體相同的發(fā)展階段。K.馬克思和F.恩格斯讀過這派學者的很多著述,對他們的立論題材有不同程度的褒或貶,但對其認為社會向前進化發(fā)展這一共同點,都采取了稱贊的態(tài)度。  馬克思主義的民族學的建立 理論基礎 馬克思早在19世紀40年代,為了研究資本主義制度,闡明資本主義必定滅亡而社會主義、 共產主義必將代之而起, 就著重探討了前資本主義的社會經濟形態(tài)。正如恩格斯所說,馬克思研究任何事物時都考慮它的歷史起源和它的前提,這樣才能了解社會現象全面的發(fā)生發(fā)展過程1845~1846年馬克思和恩格斯合寫的《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敘述了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原理,論證了人們的社會存在決定人們的社會意識,闡述了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發(fā)展的客觀規(guī)律。他們還提出決定人類歷史關系的三個因素:第一,生產物質生活資料是一切歷史的基本條件;第二,人類滿足需要的活動和已經獲得的為滿足需要所用的工具又引起新的需要;第三,人類自身的生產,即增殖。后來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1884)第一版序言中,再次強調了這個理論,并將其歸納為歷史中的決定性因素是兩種生產,即生活資料以及生產工具的生產和人類自身的生產亦即種的蕃衍的唯物主義原理,并在全書中貫串了這一根本觀點。馬克思在1859年發(fā)表的《政治經濟學批判》序言中,對歷史唯物主義的實質下了經典性的定義。..列寧指出,在這篇序言中,馬克思對運用到人類社會和人類社會史的唯物主義的基本原理作了周密的說明。馬克思、恩格斯所創(chuàng)立的唯物史觀是建立科學的民族學的理論基礎。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