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譯公司
   
  翻譯項目分類
 出國留學簽證、投資移民證件類翻譯
   畢業(yè)證翻譯
   學位證翻譯
   成績單翻譯
   身份證翻譯
   護照翻譯
   駕駛執(zhí)照翻譯
   出生證明翻譯
   結(jié)婚證翻譯
   營業(yè)執(zhí)照翻譯
   公證書翻譯
   戶口本翻譯
   錄取通知書翻譯
   銀行存款證明翻譯
   小件翻譯
   資信證明翻譯
   留學簽證文件翻譯
   教育部國外學歷學位認證翻譯
 文字類翻譯
   普通類文件
   法律合同類
   文化藝術(shù)類
   商務(wù)信函類
   機械機電類
   建筑施工類
   水利水電類
   計算機通信類
   財務(wù)審計類
   生物醫(yī)學類
   石油化工類
   航空航天類
   地質(zhì)礦產(chǎn)類
   儀器儀表類
   環(huán)境環(huán)保類
   農(nóng)業(yè)農(nóng)牧類
   汽車類
   專利類
   證券金融類
   廣告文字翻譯
 論文類翻譯
   哲學論文翻譯
   法學論文翻譯
   文學論文翻譯
   理學論文翻譯
   工學論文翻譯
   農(nóng)學論文翻譯
   醫(yī)學論文翻譯
   經(jīng)濟學論文翻譯
   教育學論文翻譯
   歷史學論文翻譯
   軍事學論文翻譯
   管理學論文翻譯
 翻譯語種
   英語翻譯(英文翻譯)
   日語翻譯(日文翻譯)
   德語翻譯(德文翻譯)
   法語翻譯(法文翻譯)
   俄語翻譯(俄文翻譯)
   韓語翻譯(韓文翻譯)
   意大利語翻譯(意大利文翻譯)
   西班牙語翻譯(西班牙文翻譯)
   葡萄牙語翻譯(葡萄牙文翻譯)
   泰語翻譯(泰文翻譯)
   越南語翻譯(越南文翻譯)
   緬甸語翻譯(緬甸文翻譯)
   印尼語翻譯(印尼文翻譯)
   馬來西亞語翻譯(馬來西亞文翻譯)
   阿拉伯語翻譯(阿拉伯文翻譯)
   荷蘭語翻譯(荷蘭文翻譯)
   土耳其語翻譯(土耳其文翻譯)
   蒙古語翻譯(蒙古文翻譯)
   丹麥語翻譯(丹麥文翻譯)
   老撾語翻譯(老撾文翻譯)
   柬埔寨語翻譯(柬埔寨文翻譯)
   波蘭語翻譯(波蘭文翻譯)
   克羅地亞語翻譯(克羅地亞文翻譯)
   塞爾維亞語翻譯(塞爾維亞文翻譯)
   烏克蘭語翻譯(烏克蘭文翻譯)
   烏爾都語翻譯(烏爾都文翻譯)
   希伯來語翻譯(希伯來文翻譯)
   印地語翻譯(印地文翻譯)
   希臘語翻譯(希臘文翻譯)
  翻譯項目分類
翻譯項目查詢:
    
  查看我的購物車
訂單號:
  訂單查詢搜索  
翻譯項目名稱: 邏輯學論文翻譯
翻譯項目品牌: 博雅翻譯
翻譯項目編號: ZXLW003
現(xiàn)實交易價格:180.00
網(wǎng)上交易價格:150.00
計價單位: 人民幣:元/千字
翻譯項目人氣:瀏覽  2112  次  訂購  0  次
翻譯項目簡介
邏輯學是研究純粹理念的科學,所謂純粹理念就是思維的最抽象的要素所形成的理念!  舱f明〕在這部分初步論邏輯學的概念里,所包含對于邏輯學以及其他概念的規(guī)定,也同樣適用于哲學上許多基本概念。這些規(guī)定都是由于并對于全體有了綜觀而據(jù)以創(chuàng)立出來的! ≈挥兴季S本身才構(gòu)成使得理念成為邏輯的理念的普遍規(guī)定性或要素。理念并不是形式的思維,而是思維的特有規(guī)定和規(guī)律自身發(fā)展而成的全體,這些規(guī)定和規(guī)律,乃是思維自身給予的,決不是已經(jīng)存在于外面的現(xiàn)成的事物。
詳細說明
[編輯本段]特點
  在某種意義下,邏輯學可以說是最難的科學,因為它所處理的題材,不是直觀,也不象幾何學的題材,是抽象的感覺表象,而是純粹抽象的東西,而且需要一種特殊的能力和技巧,才能夠回溯到純粹思想,緊緊抓住純粹思想,并活動于純粹思想之中。但在另一種意義下,也可以把邏輯學看作最易的科學。因為它的內(nèi)容不是別的,即是我們自己的思維,和思維的熟悉的規(guī)定,而這些規(guī)定同時又是最簡單、最初步的,而且也是人人最熟知的,例如:有與無,質(zhì)與量,自在存在與自為存在,一與多等等。但是,這種熟知反而加重了邏輯研究的困難。因為,一方面我們總以為不值得費力氣去研究這樣熟悉的東西。另一方面,對于這些觀念,邏輯學去研究、去理解所采取的方式,卻又與普通人所業(yè)已熟悉的方式不相同,甚至正相反。
  邏輯學的有用與否,取決于它對學習的人能給予多少訓練以達到別的目的。學習的人通過邏輯學所獲得的教養(yǎng),在于訓練思維,使人在頭腦中得到真正純粹的思想,因為這門科學乃是思維的思維!蔷瓦壿媽W作為真理的絕對形式來說,尤其是就邏輯學作為純粹真理的本身來說,它決不單純是某種有用的東西。但如果凡是最高尚的、最自由的和最獨立的東西也就是最有用的東西,那么邏輯學也未嘗不可認為是有用的,不過它的用處,卻不僅是對于思維的形式練習,而必須另外加以估價。
[編輯本段]研究對象
  第一問題是:什么是邏輯學的對象?對于這個問題的最簡單、最明了的答復是,真理就是邏輯學的對象。真理是一個高尚的名詞,而它的實質(zhì)尤為高尚。只要人的精神和心情是健康的,則真理的追求必會引起他心坎中高度的熱忱。但是一說到這里立刻就會有人提出反問道:“究竟我們是否有能力認識真理呢?”在我們這些有限的人與自在自為存在著的真理之間,似乎有一種不調(diào)協(xié),自然會引起尋求有限與無限間的橋梁的問題。上帝是真理;但我們?nèi)绾尾拍苷J識他呢?這種知天求真的企圖似乎與謙遜和謙虛的美德相違反。但因此又有許多人發(fā)出我們是否能夠認識真理的疑問,其用意在于為他們留戀于平庸的有限目的的生活作辯解。類似這種的謙卑卻毫無可取之處。類似這樣的說法:“象我這種塵世的可憐蟲,如何能認識真理呢?”可以說是已成過去了。代之而起的另一種誕妄和虛驕,大都自詡以為直接就呼吸于真理之中,而青年人也多為這種空氣所鼓舞,竟相信他們一生下來現(xiàn)成地便具有宗教和倫理上的真理。從同樣的觀點,特別又有人說,所有那些成年人大都墮落、麻木、僵化于虛妄謬誤之中。青年人所見的有似朝霞的輝映,而老輩的人則陷于白日的沼澤與泥淖之中。他們承認特殊部門的科學無論如何是應(yīng)該探討的,但也單純把它們認為是達到生活的外在目的的工具。這樣一來,則妨礙對于真理的認識與研究的,卻不是上面所說的那種卑謙,而是認為已經(jīng)完全得到真理的自詡與自信了。老輩的人寄托其希望于青年的人,因為青年人應(yīng)該能夠促進這世界和科學。但老輩所屬望于青年人的不是望他們停滯不前,自滿自詡,而是望他們擔負起精神上的嚴肅的艱苦的工作。
  此外還有一種反對真理的謙遜。這是一種貴族式的對于真理的漠視,有如我們所見得,拜拉特(Pilatus)對于基督所表示的態(tài)度。拜拉特問道:“真理是什么東西?”意思是說,一切還不是那么一回事,沒有什么東西是有意義的。他的意思頗似梭羅門所說的:一切都是虛幻的——這樣一來,便只剩下主觀的虛幻了。
  更有一種畏縮也足以阻礙對于真理的認知。大凡心靈懶惰的人每易于這樣說:不要那樣想,以為我們對于哲學研究是很認真的。我們自然也樂意學一學邏輯,但是學了邏輯之后,我們還不是那樣。他們以為當思維超出了日常表象的范圍,便會走上魔窟;那就好像任他們自身漂浮在思想的海洋上,為思想自身的波浪所拋來拋去,末了又復回到這無常世界的沙岸,與最初離開此沙岸時一樣地毫無所謂,毫無所得。
  這種看法的后果如何,我們在世界中便可看得出來。我們可以學習到許多知識和技能,可以成為循例辦公的人員,也可以養(yǎng)成為達到特殊目的的專門技術(shù)人員。但人們,培養(yǎng)自己的精神,努力從事于高尚神圣的事業(yè),卻完全是另外一回事。
  而且我們可以希望,我們這個時代的青年,內(nèi)心中似乎激勵起一種對于更高尚神圣事物的渴求,而不會僅僅滿足于外在知識的草芥了。
[編輯本段]研究方法
  認知思維為邏輯學的對象這一點,是人人所贊同的。但是我們對于思維的估價,可以很低,也可以很高。一方面,我們說:這不過是一個思想罷了!@里的意思是說,思想只是主觀的,任意的,偶然的,而并不是實質(zhì)本身,并不是真實的和現(xiàn)實的東西。另一方面,我們對于思想,也可以有很高的估價,認為只有思想才能達到至高無上的存在、上帝的性質(zhì),而其感官則對上帝毫無所知。我們說,上帝是精神,我們不可離開精神和真理去崇拜上帝。但我們承認,可感覺到的或感性的東西并不是精神的,而精神的內(nèi)在核心則是思想,并且只有精神才能認識精神。精神誠然也可表現(xiàn)其自身為感覺(例如在宗教里),但感覺的本身,或感覺的方式是一事,而感覺的內(nèi)容又是另一事。感覺的本身一般是一切感性事物的形式,這是人類與禽獸所共有的。這種感覺的形式也許可以把握最具體的內(nèi)容,但這種內(nèi)容卻非此種形式所能達到。感覺的形式是達到精神內(nèi)容的最低級形式。精神的內(nèi)容,上帝本身,只有在思維中,或作為思維時,才有其真理性。在這種意義下,思想不僅僅是單純的思想,而且是把握永恒和絕對存在的最高方式,嚴格說來,是唯一方式。
  對于以思想為對象的科學,也是和思想一樣,有很高或很低的估價。有人以為,每個人無須學習邏輯都能思考,正如無須研究生理學,都能消化一樣。即使人研究了邏輯之后,他的思想仍不過與前此一樣,也許更有方法一些,但也不會有多大的變化。如果邏輯除了使人僅僅熟習于形式思維的活動外,沒有別的任務(wù),則邏輯對于我們平時已經(jīng)同樣能夠作的思維活動,將不會帶來什么新的東西。其實舊日的邏輯也只有這種地位。此外,一方面,對于人來說,思維的知識即使只是單純的主觀活動也是對他很光榮而有興趣的事。因為人之所以異于禽獸即由于人能知道他是什么,他作什么。而且另一方面,就邏輯作為研究思維的科學來看(思想既是唯一足以體驗真理和最高存在的活動),邏輯也會占有很高的地位。所以,如果邏輯科學研究思維的活動和它的產(chǎn)物(而思維并不是沒有內(nèi)容的活動,因為思維能產(chǎn)生思想,而且能產(chǎn)生它所需要的特定思想),那么邏輯科學的內(nèi)容一般講來,乃是超感官的世界,而探討這超感官的世界亦即遨游于超感官的世界。數(shù)學研究數(shù)和空間的抽象對象。數(shù)學上的抽象還是感性的東西,雖然是沒有特定存在的抽象的感性東西。思想甚至于進一步“辭別”〔或脫離〕這種最后的感性東西,自由自在,舍棄外的和內(nèi)的感覺,排斥一切特殊的興趣和傾向。對于有了這樣基礎(chǔ)的邏輯學,則我們對于它的估價,當然會較一般人通常對于邏輯的看法為高。
[編輯本段]歷史起源
  起源于古希臘,由亞里士多德提出。
  認識到比起那單純形式思維的科學具有更深意義的邏輯學的需要,由于宗教、政治、法律、倫理各方面的興趣而加強了。從前人們都以為思想是無足重輕,不能為害的,不妨放任于新鮮大膽的思想。他們思考上帝、自然和國家,他們深信只是通過思想,人們就可以認識到真理是什么,不是通過感官,或者通過偶然的表象和意見所能達到。當他們這樣思想時,其結(jié)果便漸漸嚴重地影響到生活的最高關(guān)系。
  傳統(tǒng)的典章制度皆因思想的行使而失去了權(quán)威。國家的憲章成為思想的犧牲品,宗教受到了思想的打擊;許多素來被認作天啟的堅固的宗教觀念也被思想摧毀了,在許多人心中,傳統(tǒng)的宗教信仰根本動搖了。例如在希臘,哲學家起來反對舊式宗教,因而摧毀了舊式宗教的信仰。因此便有哲學家由于摧毀宗教,動搖政治,而被驅(qū)逐被處死的事,因為宗教與政治本質(zhì)上是聯(lián)系在一起的。這樣,思維便在現(xiàn)實世界里成為一種力量,產(chǎn)生異常之大的影響。于是人們才開始注意到思維的威力,進而仔細考察思維的權(quán)能,想要發(fā)現(xiàn),思維自詡過甚,未能完成其所擔負的工作。思維不但未能認識上帝、自然和精神的本質(zhì),總而言之,不但未能認識真理,反而推翻了政府和宗教。因此亟須對于思維的效果或效用,加以辯護,所以考察思維的本性,維護思維的權(quán)能,便構(gòu)成了近代哲學的主要興趣。
  §20試從思維的表面意義看來,則(α)首先就思維的通常主觀的意義來說,思維似乎是精神的許多活動或能力之一,與感覺、直觀、想象、欲望、意志等并列雜陳。不過思維活動的產(chǎn)物,思想的形式或規(guī)定性一般是普遍的抽象的東西。思維作為能動性,因而便可稱為能動的普遍。而且既然思維活動的產(chǎn)物是有普遍性的,則思想便可稱為自身實現(xiàn)的普遍體。
  就思維被認作主體而言,便是能思者,存在著的能思的主體的簡稱就叫做我。
  〔說明〕這里和下面幾節(jié)所提出的一些規(guī)定,決不可認為是我個人對于思想的主張或意見。但在這些初步的討論里,既不能說是有嚴格的演繹或證明,只可算作事實(Eacta)的陳述。換言之,在每個人的意識里,只要他有思想,并考察他的思想,他便可經(jīng)驗地發(fā)現(xiàn)他的思想具有普遍性和下面的種種特性。當然,要正確地觀察他的意識和他的表象中的事實,就要求他事先對注意力和抽象力具有相當?shù)挠柧殹?br>  在這初步的陳述里已經(jīng)提到感覺、表象、與思想的區(qū)別。
  這種區(qū)別對于了解認識的本性和類別最關(guān)緊要。所以這里先將這個區(qū)別提出來促使人們注意,以便有助于他們的了解!獙Ω行缘臇|西加以規(guī)定,自應(yīng)首先追溯其外在的來源,感官或感覺官能。但是,只是叫出感覺官能的名稱,還不能規(guī)定感官所感到的內(nèi)容。感性事物與思想的區(qū)別,在于前者的特點是個別性的。既然個別之物(最抽象的個別之物是原子)也是彼此有聯(lián)系的,所以凡是感性事物都是些彼此相外(Aussereinander)的個別東西,它們確切抽象的形式,是彼此并列(Nebeneinander)和彼此相續(xù)(Nacheinander)的。至于表象便以那樣的感性材料為內(nèi)容,但是這種內(nèi)容是被設(shè)定為在我之內(nèi),具有我的東西的規(guī)定,因而也具有普遍性,自身聯(lián)系性、簡單性。除了以感性材料為內(nèi)容而外,表象又能以出自自我意識的思維材料為內(nèi)容,如關(guān)于法律的、倫理的和宗教的表象,甚至關(guān)于思維自身的表象。要劃分這些表象與對于這些表象的思想之間的區(qū)別,卻并不那么容易。因為表象既具有思想的內(nèi)容,又具有普遍性的形式,而普遍性為在我之內(nèi)的任何內(nèi)容所必具,亦為任何表象所同具。但表象的特性,一般講來,又必須在內(nèi)容的個別性中去找。誠然,法律、正義和類似的規(guī)定,不存在于空間內(nèi)彼此相外的感性事物中的。即就時間而言,這些規(guī)定雖好似彼此相續(xù),但其內(nèi)容也不受時間的影響,也不能認為會在時間中消逝和變化。
  但是,這樣的一些潛在的精神的規(guī)定,在一般表象之內(nèi)在的抽象的普遍性的較廣基地上,也同樣地個別化了。在這種個別化的情形下,這些精神規(guī)定都是簡單的,不相聯(lián)系的;例如,權(quán)利、義務(wù)、上帝。在這種情形下的表象,不是表面上停留在權(quán)利就是權(quán)利,上帝就是上帝等說法上,就是進而提出一些規(guī)定,例如說,上帝是世界的造物主,是全知的,萬能的等等。象這樣,多種個別化的、簡單的規(guī)定或謂詞,不管其有無內(nèi)在聯(lián)系,勉強連綴在一起,這些謂詞雖是以其主詞為聯(lián)系,但它們之間仍然是相互外在的。就這點而論,表象與知性相同,其唯一的區(qū)別,在于知性尚能建立普遍與特殊,原因與效果等關(guān)系,從而使表象的孤立化的表象規(guī)定有了必然性的聯(lián)系。反之,表象便只能讓這些孤立化的規(guī)定在模糊的意識背景里彼此挨近地排列著,僅僅憑一個又(auch)字去聯(lián)系。表象和思想的區(qū)別,還具有更大的重要性,因為一般講來,哲學除了把表象轉(zhuǎn)變成思想——當然,更進一步哲學還要把單純抽象的思想轉(zhuǎn)變成概念——之外,沒有別的工作。
  我們在上面曾經(jīng)指出,感覺事物都具有個別性和相互外在性,這里我們還可補說一句,即個別性和相互外在性也是思想,也是有普遍性的東西。在邏輯學中將指出,思想和普遍東西的性質(zhì),思想是思想的自身又是思想的對方,思想統(tǒng)攝其對方,絕不讓對方逃出其范圍。由于語言既是思想的產(chǎn)物,所以凡語言所說出的,也沒有不是具有普遍性的。凡只是我自己意謂的,便是我的,亦即屬于我這個特殊個人的。但語言既只能表示共同的意謂,所以我不能說出我僅僅意謂著的。而凡不可言說的,如情緒、感覺之類,并不是最優(yōu)良最真實之物,而是最無意義、最不真實之物。當我說:“這個東西”、“這一東西”、“此地”、“此時”時,我所說的這些都是普遍性的。一切東西和任何東西都是“個別的”、“這個”,而任何一切的感性事物都是“此地”、“此時”。同樣,當我說“我”時,我的意思是指這個排斥一切別的事物的“我”,但是我所說的“我”,亦即是每一個排斥一切別的事物的“我”。
  康德曾用很笨拙的話來表達這個意思,他說,“我”伴隨著一切我的表象,以及我的情感、欲望、行為等等。“我”是一個自在自為的普遍性,共同性也是一種普遍性,不過是普遍性的一種外在形式。一切別的人都和我共同地有“我”、是“我”,正如一切我的情感,我的表象,都共有著我,“伴隨”是屬于我的東西,就作為抽象的我來說,“我”是純粹的自身聯(lián)系。在這種的自身聯(lián)系里,“我”從我的表象、情感,從每一個心理狀態(tài)以及從每一性情、才能和經(jīng)驗的特殊性里抽離出來!拔摇保谶@個意義下,只是一個完全抽象的普遍性的存在,一個抽象的自由的主體。因此“我”是作為主體的思維,“我”既然同時在我的一切表象、情感、意識狀態(tài)等之內(nèi),則思想也就無所不在,是一個貫串在這一切規(guī)定之中的范疇。